母亲的朋友韩国电影_朋友的母亲4|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,午夜宫,免费观看日本大片,伦理片下载

西瓜賣出“豬肉價”,為什么連國產水果都吃不起了?
發布時間: 2022-05-25 訪問量:11917

日前,“水果越來越貴”這個話題忽然沖上熱搜,在一條吐槽視頻中,博主逛了一圈水果店,最后能買得起的水果只有小番茄,網友紛紛評論“是我本人了”、“月薪不過萬,不敢進水果店”。

在另一社交平臺,豆瓣“每日水果小組”、“喪心病狂攢錢”“零食拉踩小組”“生活組”等多個討論組中,不約而同地傳達出“水果變貴了”的聲音,時間從2019年到今年,地域從南方到北。

這多少有點不同尋常,要知道在普通人心里,一斤西瓜幾毛錢,桔子橙子論筐吃,吐槽水果貴的對象往往是日韓,韓國人吃西瓜扣扣嗖嗖、日本一小片西瓜70、80元。

1.png

如果說車厘子牛油果、陽光玫瑰葡萄這種進口高端水果貴就算了,怎么連“平民水果”西瓜、蘋果都開始加入了“水果自由”的行列了。

水果變貴是錯覺嗎?

近來,多個媒體報道各地線下實體店水果變貴了,在長沙,水果店里麒麟瓜每斤10元左右,一個10斤左右的西瓜要100多元,店員稱“今年西瓜批發價比往年高出兩、三元”;在南京,蘋果、香蕉、柑橘、梨子等水果的零售價均有不同程度上漲,4月每斤比3月上漲0.5元至2元不等。

打開線上琳瑯滿目的生鮮App,水果價格也不便宜。盒馬鮮生5斤重的甘美西瓜價格為49.9元/個,約等于10元/斤;山姆會員App上8斤奶油西瓜會員價格為69.8元/個,折合每斤約8.7元;美團買菜上6斤的美都麒麟西瓜42.9元/個,每斤約7元。

2.png

水果變貴到底是錯覺還是真漲價了,或許可以從一系列數據來感受。

從3月21日開始,國內水果價格呈現連續上漲狀態,市場批發均價從6.71元/公斤漲至7.34元/公斤,最大漲幅9.39%。其中,4月上旬均價7.19元/公斤,環比漲幅7.63%,同比漲9.77%。

農業農村部監測最新數據顯示,4月29日-5月5日重點監測的6種水果平均價格為7.70元/公斤,同比上升16.1%。

歷年數據也顯示,水果均價在不斷攀升。目前,水果均價處于有記錄以來同期的最高位,并且上漲趨勢比其他年份更強。

3.jpg
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2年一季度,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(CPI)同比上漲1.1%,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下降1.3%,其中,鮮果價格上漲6.9%。

再來看收入增速。2022年一季度,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,比上年名義增長6.3%,扣除價格因素,實際增長5.1%;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8504元,增長6.1%。

也就是說,你的收入漲幅沒跑贏水果價格漲幅,所以能明顯感覺到水果變貴了。

“平民水果”逐漸消失。

水果為什么越來越貴了?

首先,需要明確的是,我國領土南北緯度跨度大,大部分地區氣候適宜,物產豐富,一年四季都有新鮮優質水果。

從2015年起,我國果園種植面積超過1千萬公頃,2019年之后超過1.2千萬公頃,水果產量跟著“節節高升”,2020年水果產量為28692.4萬噸,約占全球的1/3,是世界最大的水果產區。

5.png

從水果種類來看,西瓜產量6622萬噸,占比23.1%;柑桔產量5121.9萬噸,占比17.9%;蘋果4406.6萬噸,占比15.4%;梨產量1781.5萬噸,占比6.2%;香蕉產量1151.3萬噸,占比4.0%。

因此,我國是不折不扣的水果大國,西瓜、柑桔、蘋果、梨、香蕉絕對算“平民水果”,這也是多年來網友們“調侃日韓吃不起水果”的底氣所在。

但水果作為農產品,“看天吃飯”屬性強,受供需影響,其價格呈明顯季節性波動,近年來,“天公不作美”,極端天氣頻現,是普通水果漲價到最大原因。

其次,由于水果產業鏈龐大,處處是痛點。從種植端、采后處理、水果流通、水果零售、水果冷鏈物流,每多一個環節,經過一次流通,成本都會跟著增加,而水果損耗率高、管理成本高、毛率低,最終都反饋到消費者身上,這就導致消費者嫌貴買不起,果農、批發商、零售水果店喊冤沒掙錢。

從消費者角度來說,水果變貴了還有一個大原因,購買渠道發生劇變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,菜市場消失,綜合超市遍地開花。一個現象是,記憶中帶有煙火氣、人情味的菜市場、街邊小攤、農貿市場在城市版圖中越來越少,尤其是一、二線城市,例如,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東單菜市場、西單菜市場、崇文門菜市場、朝內菜市場相繼關閉或搬遷;在上海開了16年的嘉善路菜市場租賃到期后關閉;在杭州開了近10年的小南門菜市場關停。

6.png

與菜市場一起消失的,還有熟悉的攤主,討價還價聲,便宜的蔬菜水果,取而代之的是,大量的綜合超市、社區菜店、生鮮超市,2020年,僅中國超市百強企業的門店總數就達到了3.1萬個。

標準化的超市、精品水果店,標簽化的價格,這些都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水果價格越來越貴,尤其是身處大城市。

疫情之下,線上渠道趁機崛起,既有美團買菜、叮咚買菜、樸樸超市、每日優鮮等純線上生鮮電商,也有淘寶、京東等傳統電商,還有盒馬鮮生、山姆會員店、百果園等線上線下齊發力,賣點是不讓中間商賺差價、冷鏈、第二天直達、果園直采等。

2019年5月,拼多多通過大規模補貼方式殺入水果生意,強調“產地直發”,繞開批發商環節,價格拉到最低,一眼望去,9.9元包郵、19.9元一箱,壞果包賠包退款。

然而,線上渠道的增加雖然平抑了高價水果,但消費者無形成本更高。許多水果看似便宜,拿到手要么與實物不符,要么經過長途運輸不新鮮,達不到賠償,最后消費者不得不選擇去盒馬鮮生或百果園這樣的中高端渠道購買。

而生鮮平臺也沒掙到錢,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,當前全國四千多家生鮮電商平臺中,僅1%的平臺盈利,4%的投入產出持平,其余95%虧損。

與此同時,水果變貴還有其行業內部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——品牌化升級,開始有意識地打破過去“有品類無品牌”、“有品種無品牌”、“有產地無品牌”。但品牌的樹立,意味著水果標準化、品質不斷提高,這也是最大的溢價環節。

7.jpg

當然,品牌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消費分級,一些消費者對水果品質、美觀度、包裝有了更高要求。水果在從剛需消費變為品質消費的同時,被賦予更多情緒價值、禮品屬性。

從春天的第一顆草莓到夏天的第一口西瓜,從飄洋過海而來的車厘子到紐約上東區追捧的牛油果,無論是普通水果還是進口水果,經由社交媒體轉化,背后傳遞出借由水果所表達的高品質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普希金曾經呼喊若為自由故,生命、愛情皆可拋,但沒想到的是,現代人對“自由”的追求越來越多,而且“價格”越來越高攀不起,從辣條自由、口紅自由、星巴克自由,到如今的水果自由,衡量財富實力新的指標正越來泛化。

來源:網易新聞、前瞻網